2005年6月13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57件书画藏品只有5件是真迹
艺术品市场亟需法律约束
  艺术品市场卖疯了
  3年前,俞利民涉足雕塑艺术品买卖时,其实是想拉老师——雕塑艺术家颜友人一把。
  当时,颜友人已辞职下海多年,作品销路不畅,债务缠身。凭着以往的了解,俞利民觉得老师的艺术才华就此磨灭实在可惜。于是,他出资接手了颜友人的公司,全面负责经营,而颜友人则担任艺术总监,潜心创作。
  出人意料的是,自从俞利民接手后,已经七八年振作不起来的公司和颜友人都重生了。俞利民说,都是因为碰上了好世道。
  的确,世道好得出乎艺术圈的预料。一年多前,很多圈里人流传着这样一条短信:“此地人傻钱多,速来。”笑指国内出现了艺术品收购热。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类艺术品价格再度飙升,业内人士透露,涨幅普遍达到200%。
  
  收藏热为何出现
  物质生活满足之余,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释放。移情寄物,艺术品是能让情感得到较大满足的文化产品之一。一位研究文化市场多年的学者戏言:“现在全世界都有情感饥饿病。”
  需求的急剧扩大,也使得艺术品升值潜力增大。这几年,拍卖市场上各种收藏神话不断出现。徐悲鸿的《巴山汲水图》曾于1999年的“翰海春拍”上以120万元人民币拍出,时隔5年,身价上涨10多倍。这意味着,收藏也是“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艺术品作为“特殊的有价证券”,潜力大的一年就可以升值30%至50%。
  
  高回报隐藏高风险
  有投资价值的地方,往往也是产生投机行为的场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在给投资者带来丰美回报的同时,也酝酿着高风险。业界最担心的是假货横行。
  笔者走进一家即将进行拍卖的艺术品预展厅,只见人头攒动。一位老先生仔细盯着一幅花鸟小品嘟哝了一句:“上次在哪里看到过一幅差不多的,怎么只要550元?”旁边一人接了口:“这幅是真的,当然要4000多元。”
  究竟那幅花鸟图是不是真的,没法评价。但市场上假画充斥毋庸置疑。去年,笔者曾遇到一个专门“造画”的商人。他的公司主要以名家书画为蓝本,利用高科技印刷扫描等技术,制作成大型屏风、壁画等室内装饰艺术品。
  他得意地告诉笔者,通过高科技的物理化学方法,可以把文物仿制得惟妙惟肖。眼下他这些赝品虽然卖出去的价格和真品相差很多,但利润也不小。是不是所有懂得“做假”技术的商人都满足于这些利润呢?
  3月,温州收藏协会专门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来作讲座,期间请他对收藏爱好者提供的57件书画藏品进行鉴定,结果只有5件是真迹。
  类似的上当受骗案例还有很多。以致有人说:“交学费考上中学,交多一点考上大学,再交多一点你就是博士生。想不交学费就成名成家不可能!”
  
  卖假根源在哪里
  制假者卖假赚取昧心钱的根本问题,在于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制度缺乏约束力。
  一位朋友喜好收藏,但很少去画廊,而去拍卖会上淘金的兴趣一直很浓。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淘金方式有点类似赌博,惟一的筹码是眼光。
  因为我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也就是说,万一你判断失误买进假货,不可能向拍卖行追究。
  那么,有没有因卖假而受到法律制裁的艺术品经营机构?有,画廊。但,这又是另一个困惑。
  张健是浙江“三尚艺术”的主持者,5月去上海参加春季艺术沙龙后,一下子就把库存售罄。好在他有几个签约画家和一些合作画家,虽然缺货供应,但总有指望。如果小画廊碰到类似情况,能否维持下去很难预料。目前画廊代理制不完善,也就是说专业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合约并没有法律保障,很多艺术品原创者选择直接出售作品,而画廊无法对其制约。
  从采访情况看,类似俞利民和颜友人这样完全从情感上达成默契配合的合作人极为个别。能做到张健这样以合同方式约束签约画家不与其他艺术机构进行交易的,也是少数有资金实力的大画廊。大多数小画廊只有合作画家,一旦合作者不提供作品,经营者往往铤而走险作假,否则将面临倒闭。
  “画廊发育不良,拍卖机构过度发育,已经导致本该处于市场上游的画廊处在了下游位置。而艺术品原创者不愿意让画廊代理出售他们的作品,更会加剧这种不平衡的市场格局。”上海油画雕塑院执行副院长李磊对此颇为烦恼。
  他说,在艺术品市场内,画廊和拍卖行本应各司其职。画廊是一级市场,有责任保证出售的商品是真品,着重打造和推广几位艺术家的品牌;拍卖属于二级市场,主要由买方自己承担责任,它通过拍卖,集中展示艺术家的代表精品。
  照此推论,拍卖行的拍品应该主要来源于画廊,因为在这样一个理想市场格局下,画廊将拥有最多最真实可信的作品。但笔者曾询问一些拍卖行,其拍品的第一来源是私人提供藏品,画廊提供的拍品“只有一部分”。
  
  解决之道在何方
  眼下,令李磊、张健们有点信心的是,画廊代理制正被新生代画家所接受,而市场上一批签约画家也逐渐形成气候。
  王芳组织上海春季
  艺术沙龙已经有3年了,今年,她特别带笔者去参观一个名为明圆艺术中心的展台,和张健一样,这家艺术中心采用了签约画家的方式。但和张健不同的是,它的老板是一家房地产集团。
  “大资金的介入,一般都有长远打算,希望能做大做强。它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规范画廊市场。”王芳们的心愿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初步实现,类似明圆这样的实力派画廊,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努力打造画廊品牌,“包装”旗下签约画家。据悉,张健最近还把一名法国画家收到了麾下,成为其在中国的惟一代理商,一时间“三尚艺术”名噪圈内外。
  “不过,等待艺术经营机构壮大,希望行业自律形成一套经营规则,或者盼望出现一个相对固定的艺术品价格指导体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与其说是评价社会资金进入艺术市场的意义,李磊此番话更多是反思。
  据了解,在美国,如果买方在一年之内能够提供权威鉴定,证明他拍得的拍品是假的,可要求拍卖公司退拍。而这正是因为美国鉴定市场现有的两家权威垄断机构形成了制度约束。
  但在我国,艺术品中介鉴定是薄弱环节。笔者曾向上海某拍卖行咨询,拍品一般由何人鉴定,鉴定师是否有职业资格证书。回答含糊其辞。实际上,他们表示碰上难以鉴定的文物,往往需要另请高明。
  目前,我国大学本科院校没有鉴定专业,考古专业只上半学期的鉴定课。国家文物局每年举办一次文物鉴定资格考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有五六人能通过,最多的一年也才通过14人,全国到目前为止拿到资格证书的不足百人。可以想像,即便画廊发展壮大,由于缺失鉴定裁决力量,艺术品一、二级市场还是只能依靠自我约束,效力相对有限。
  笔者以为,鉴于艺术品市场门类众多,且知识繁复,有关部门应该在充分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矫正一、二级市场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有关措施扶持市场监督力量。据《人民日报》